close

  湖北日報訊 圖為:武漢新地標漢秀劇場及周邊。(雲圖航拍中心 陳勇 熊源 趙融 任天褘 攝)
  圖為:建國後武漢市經濟實力全國排名變化
  記者 成熔興
  江漢匯流、龜蛇對峙;襟連南北、扼控東西。
  對於武漢這座“天元”之城,歷史從未吝惜過溢美之詞:
  從明清四大名鎮到清末第二大港,從“略如紐約、倫敦之大”的“東方芝加哥”,到“駕乎津門、直追滬上”的內陸最大城市,再到建國初僅次於京津滬的全國第四大城市……
  明清以降,武漢就是中國經濟版圖上最活躍的城市明星之一。
  俯看三鎮,一條清晰可見的大城血脈靜靜流淌,綿延百餘年。
  遺憾的是,改革開放以後,中部塌陷、武漢消沉。舉目四望,中國最富競爭力的城市排行榜中難覓她的身影。
  2003年,全國兩會上一聲“武漢在哪裡”的追問,道盡這座大城的落寞與無奈。
  2007年,武漢GDP邁入3000億大關,這座城市終於掃盡頹勢、昂然躍起。
  經濟總量加速攀升、城市面貌日新月異、城市座次不斷進位,武漢如同一顆明星,划出“U形反轉”的亮眼曲線。
  正值武漢GDP跨越萬億時,讓我們將時光的維度拉開,看一看這座城市的榮光、跌宕與希望。
  輝煌
  上世紀八十年代仍居第四
  1953年,剛剛治愈戰爭創傷的新中國開始播撒希望的種子,以156個蘇援項目為核心的“一五計劃”,成為此後數十年中國工業發展的堅實脊梁。
  此時的武漢,因其悠久的重工業發展歷史、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,雀屏中選。
  七大重點工程相繼落戶:武漢鋼鐵廠,新中國興建的首個大型鋼鐵生產基地;武漢重型機床廠,亞洲最大的工業母機製造廠;武漢鍋爐廠,我國生產電站鍋爐和工業鍋爐的五大骨幹之一……
  1959年,這批“武”字頭企業相繼建成投產,武漢工業總產值達到33.89億元,僅次於上海、北京、天津,居全國第四位。
  緊接著,國家“三線建設”對國民經濟佈局進行戰略性調整,包括第二汽車廠、葛洲壩工程、武漢青山火電廠等系列項目落戶湖北,武漢工業地位進一步鞏固。
  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武漢傳統重工業持續走強,武鋼“一米七”軋機工程打破國外壟斷,武漢石油化工廠落戶青山。
  隨著國民經濟結構轉型,輕工業力量也次第登場,長江音響、荷花洗衣機、紅山花電扇、希島冷櫃、鶯歌電視等“五朵金花”璀璨綻放,武漢工業再迎小陽春。
  據《武漢市志》記載,到1985年,武漢市工業總產值達到163.34億元,占整個華中地區的14.3%,占長江沿岸21座城市的9.7%,在全國城市排名座位仍僅次於三大直轄市。
  尷尬
  一句“天問”道盡落寞
  然而,進入上世紀90年代,武漢城市發展曲線開始調頭向下,與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斷擴大。
  1990年,武漢GDP在全國城市排名中首次跌出前10,此後一直在10到15名之間徘徊,到2005年更達到谷底,僅居第17位。
  不獨武漢,整個湖北乃至中部六省,在這一時期都集體陷入“中部塌陷”的困局。據新華社統計資料顯示,從1980年到2003年這23年中,湖北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河南、山西等中部六省,經濟總量、城鎮居民收入、農村居民收入、投資增長速度、工業化、城鎮化、市場化進程,均大幅落後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,也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,部分指標甚至低於西部地區。
  在中部塌陷的大背景下,“東方芝加哥”的昔日輝煌化為長江上的一道剪影。
  武漢人苦悶、彷徨,不斷追問、反思:我們到底是怎樣掉隊的?
  有人說,國家經濟實行非均衡化的發展戰略,上世紀80年代重點發展珠三角,90年代打造長三角和環渤海,90年代末、新世紀初又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計劃。一波波發展浪潮滾過,所有政策利好都與中部、與武漢擦肩而過。
  有人說,武漢國企家底雄厚、內生動力不足,改革開放裹足不前,面對市場經濟大潮失掉了“敢為天下先”的理念和傳統。到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時,省市屬企業倒閉不計其數,職工下崗、企業困頓,更拖慢城市發展步伐。
  還有人說,改革開放以後,中國經濟從內需型轉向外貿型,當所有市場都指向國外時,武漢這個國內“天元”,其區域優勢被迅速邊緣化。再加上長江水道退化、京九鐵路貫通,公鐵運輸網絡加密,武漢交通優勢被大大攤薄。
  2003年全國兩會上,一聲追問“武漢在哪裡”,道出無限落寞,也道出不甘落後的決心。
  復興
  “五大計劃”助推崛起
  2004年,國家提出中部地區崛起戰略,中部六省迎來難得的政策紅利;
  2007年,武漢城市圈獲批國家兩型示範區,武漢擔綱國家轉型發展“試驗室”;
  2008年,金融海嘯改變全球經濟格局,中國內需市場啟動,東部沿海產業大規模向內陸轉移,得中獨厚的武漢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最佳目的地。
  中部重鎮武漢,坐擁土地、淡水等豐富戰略資源,得益於強大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,城市發展空間巨大。隨著三大國家發展戰略的聚集和疊加,武漢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,終於迎來發展良機。
  武漢重新回到發展快車道:2007年,區域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000億元,成為首個擠入3000億元俱樂部的中部城市。2008年,GDP突破4000億,2010年突破5000億,2011年突破6000億元。
  當時針指向2011年,底氣漸復的武漢,開始重新定位發展方向。
  2012年6月武漢市召開全市動員大會,吹響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進軍號。
  2013年11月,《武漢2049》遠景發展規划出台,在全球視野中尋找未來武漢的位置。
  為實現上述目標,武漢推出“工業倍增”、“服務業升級”、“自主創新能力提升”、“城建攻堅”和“國際化水平提升”五大計劃。
  武漢GDP以年均增長超千億的速度,實現8000億元、9000億元、10000億元“三級跳”。2012年,武漢時隔22年後重返全國城市GDP十強。
  如今,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,武漢正攜手湖南長株潭城市群、江西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、安徽皖江城市帶,致力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;武漢的發展腹地,正逐步延伸至整個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地域範圍,而這一帶正是國家確定的重點開發區域。
  今年,武漢市GDP即將跨越萬億大關,站在歷史的高空俯視這座城市的百年滄桑,一幕大城復興的時代巨制,正在徐徐拉開巨幕!
  (原標題:圖文:志存高遠 砥礪前行復興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a70uazv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